咨询热线
15186951181

联系我们

贵州:脱贫攻坚打硬仗,精准扶贫拔穷根

2018-11-30 23:37 点击: 未知

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、贫困面积最大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,贵州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十八大以来,贵州省委省政府善于“打硬仗”,五年时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00多万人,减贫、脱贫成效显著,创造了脱贫攻坚的“贵州经验”。

“当前,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、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,贵州还有372.2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。脱贫攻坚是今后五年贵州的首要目标,是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。”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,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,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备受关注。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,贵州要把“精准”二字落实到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、如何退全过程,贯穿到党政部门、基层组织、社会力量各方面,才能科学、有效、如期地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,走出一条体现中央精神、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。

虽然贵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,但仍有372.2万农村贫困人口,贫困落后仍是贵州的主要矛盾。贵州将怎样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,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,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,信心来自哪里?在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前夕,记者深入一线进行了实地采访。

精准识别

好政策让农户直面脱贫“硬骨头”

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是比较特殊的区,贫困面大,农村贫困人口多,拥有19个贫困乡镇,258个贫困村,贫困人口有20万,为了让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,该区通过“比穷”的方式识真贫,对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,“问需式”扶贫的做法让群众点头称赞。

“之前在外打零工,没有固定的收入,一年挣不了多少钱;现在好了,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我们养牛,在家里就能挣到钱,划算着呢。”张祥印听说家乡开展“问需式”扶贫,推出了“扶贫套餐”,于是返乡申请了两头能繁母牛,享受政府2.4万元的贴息贷款,预计每年的收入会翻好几番,张祥印对“养牛套餐”带来的经济效益充满了信心。

对于张祥印口中的“扶贫套餐”,毕节市政协主席宫晓农给出了答案:这叫“一市五金多套餐”,是七星关区改变大水漫灌扶贫方式,变“被动式扶贫”为“问需式扶贫”的关键。其中,“一市”指建立免费苗木超市;“五金”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、产业发展扶持基金、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、小额贷款贴息基金、产业发展担保基金;“多套餐”指精准扶贫多套餐,旨在解决帮扶谁、谁来帮、怎么帮等问题,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。

七星关区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、致富意愿、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,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“问需式”原则,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,在种养殖方面设计了饲养能繁母牛、绿壳蛋鸡、乌骨鸡、黑山羊和种植脱毒马铃薯、蚕桑、莲藕、羊肚菌等10余个“扶贫套餐”,并在实践中让贫困户自主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“套餐”发展产业,给予2-3年的全额贴息扶持。

“精准扶贫,要让老百姓‘服气’。”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,针对过去扶贫“撒胡椒面儿”的情况,迤那镇积极转变扶贫思路,通过“一看房,二看粮,三看劳动力强不强,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”的“四看法”精准识别机制,在摸清核准贫困人口底数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、建立结对帮扶台账的基础上,让贫困户自愿提出书面申请,之后进行民主评议,由老百姓选出真正的贫困户并进行公示,精准识别出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,实现362户1540人脱贫。

“四看识真贫工作法”看似简单,却很实用,直切扶贫工作的关键。迤那镇通过看贫困对象的住房面积、房屋结构、建房时间,通过住房条件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来进行帮扶;通过看贫困对象现实的耕地拥有和收成情况,以及生产生活条件,估算贫困程度;通过看贫困对象劳动力的文化程度、年龄结构、身体状况、打工状况、打工时间,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,以进行“精准扶贫”,解决“扶谁的贫”的问题。

方法创新

扶贫靶心从“瞄准”转向“精准”

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,扶贫信息的精准至关重要。贵州不断探索“互联网+”扶贫新模式,通过“扶贫云”将各项指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脱贫指数,60分以下的是真正的贫困户,60—80分是达到脱贫标准但极易返贫的贫困户,80分以上是稳定脱贫的贫困户,以此作为辅助认定贫困户的标准,并针对不同原因、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,对症下药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对区域性贫困人口,大力实施扶贫生态转移工程,从根本上帮扶解决生计问题,增强贫困地区、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。

“该种什么?种了之后怎么卖?农民曾为种在地里的蔬菜卖不出去而发愁。”经过调研分析,贵州华夏中璟集团董事长刘德富找到了原因:农户对市场需求数据不了解,不能往外供给适合的产品,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。于是,中国网络菜市场应运而生,以帮助农户第一时间了解到“需要什么、需要多少”,减少盲目跟风导致的“多种、少种、乱种”的现象,助推农产品向外销售。

“以前农民种出来的菜,经历的中间环节多,经常会被菜贩子压价。现在好了,种植户与我们签了协议,农户种出来的蔬菜价格有保障,能够真正让贫困地区的农民‘靠山吃山’。”刘德富说,中国网络菜市场采取“以销定产”的订单农业模式,与种植、养殖户签订种养殖协议,最后以高于成本价50%到3倍的价格进行收购,以此保障农民增收。

如何精准脱贫?贵州注重激发内生动力,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,总结推广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“三变”改革经验,让贫困地区的土地、劳动力、资产、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、贵起来,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支撑能力。

贵州盘县岩博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,村集体账面上欠着几万元的外债,不通路、不通电、不通自来水成为该村发展的阻碍。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见状,组织带领全村人修通了进村的公路,还通过间伐林木、抵押贷款等方式发展农家乐,搞起了乡村旅游,昔日的贫困村大变样,岩博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万元,现已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超过6000万元的“先进文明示范村”。

岩博村实现从穷村到富村的完美嬗变,源于资金、产业、劳动力的推动。余留芬积极倡导村民参与村企入股,带领该村村民筹措资金新建了小锅酒厂、矸石砖厂以及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,村民们不仅可以用土地和资金入股,还能加入其中成为产业工人。

“我家有6亩地,入股后每亩能分红700元,坐着也能赚钱,满意!”45岁的饭店服务员卢米熟算了一笔账:自2013年当上“股民”后,她家到现在光土地流转的分红就有上万元,加上在饭店打工的工资,每年收入有3万元左右。

易地搬迁

好做法把农民从“山区”带进“城镇”

封闭、落后、偏远,在贵州山区农民的印象中,过去依靠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“水土”已经承载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。贵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帮助农民走出山区,让“农民”变“市民”。

从大山里搬出来,贵州织金县珠藏镇幺冲村村民杨明军站在自家新房里,看着干净、整洁、宽敞的房间,很是欢喜,“一分钱都没花,提起扫把就进来啦!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。”2016年8月,杨明军一家搬到珠藏镇龙山安置点,告别了“去镇上赶集要走2小时山路,到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花半小时”的历史。

“一家人住在木板房里,生活条件差得没法说,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我们摆脱贫困带来了希望。”杨明军说,当初以为政府只是给他们找了一处安身之所,但住进来之后才发现,原来易地扶贫搬迁带给他们的,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。

因为是贫困户,杨明军享受了贵州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一家四口人均获得2万元的住房补助和每人1.5万元的拆除旧房奖励,建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房,按每平方米造价1307元计算,支付79.2平米的约10.35万元房款,剩下的3.65万元便用于简单装修,不用自己掏钱就实现了“拎包入住”。

然而,贫困户想要拎包入住安置房可不简单,哪些搬哪些不搬有讲究。农民写搬迁申请、提供搬迁农户人居环境图片、干部走访记录、村民小组评议、村镇复议复核等十多个程序,一个环节都不能少,再根据实际情况精准识别贫困户,用“四看法”让贫困评估具象化。

同时,搬迁对象还要建立“一户一档”,每一份档案有专门的二维码,用手机扫一扫,就可以查看档案全部内容。“不只是贫困户建档,全县的扶贫工作也有档案,这份档案查看十分方便,扫一扫专门的微信号,就可以掌握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情况。”黔西县相关负责人说道。

2016年,贵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,这意味着40余万农村贫困群众将搬进新居。随着一处处移民安置点的加紧建设,从乌蒙山区的毕节到武陵山区的铜仁,从黔北遵义到黔西南、黔东南、黔南少数民族地区,易地扶贫搬迁在贵州全面展开。

“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,选准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’的地方,对贫困人口实施自然村寨整体搬迁,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的‘当头炮’。”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王贵表示,贵州将同步统筹安排搬迁安置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、创业就业服务、医疗、教育、社会保险、政策兜底保障等工作,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、留得住、能就业、能致富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贵州将对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。到2020年,实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,收入水平明显提升。截至目前,贵州第一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300余个安置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。易地扶贫搬迁加速推进,奏响了加快发展步伐、补齐小康短板的最强音。

脱贫攻坚

决胜同步小康 抢抓大扶贫惠民生

“把脱贫攻坚、同步小康使命扛在肩上,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最大责任,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,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,多办扶危济困的实事,多谋精准脱贫的良策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贵州省人民政府2016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脱贫成为关键词,在报告全文中共出现31次;脱贫攻坚更成为“‘十三五’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”。

2016年,是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,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。贵州定下目标,重点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在扶贫开发过程中,贵州坚持“扶产业就是扶根本”,全力做好“产业扶贫”这篇大文章,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“造血功能”,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“经济内生增长、自主脱贫致富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
在党的领导下,贵州强化全力扶贫、全面扶贫的大格局,动员方方面面力量,强化责任担当,突出“党委主责、政府主抓、干部主帮、基层主推、社会主扶”的关键环节,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;并按照“五个一批”的总体要求,深入推进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采取一揽子措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。

怎么做?具体来讲,贵州的精准扶贫,精在方法上,准在措施上。贵州不仅制定实施了“33668”扶贫攻坚行动计划,还出台了《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》及10个配套文件,从扶持生产和就业等10个方面初步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体系,明确提出贵州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、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,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。

贵州还采取以政策“兜底”的措施,出台了《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》,细化分解目标任务,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,落实“五包”责任制,建立了干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,并做好资金、培训等各类扶贫资源整合工作,强化脱贫攻坚考核问责以及出台易地扶贫搬迁“1+6”政策措施,施行《贵州省大扶贫条例》助力脱贫攻坚。

“脱贫攻坚是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‘短板’中的‘短板’,必须加快补齐这一‘短板’,以脱贫攻坚统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”贵州省省长孙志刚说,贵州将抓住用好国家“补短板”的重大机遇,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,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、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、小康不实现誓不罢休的紧迫感,以开局就是决战、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,举全省之力,集全省之智,形成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合力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,实现372.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